《长安的荔枝》用35集的篇幅,将一个从期待到失望的“魔幻旅程”呈现在观众眼前。尽管这部剧表面上通过精美的服化道、考究的唐风服饰以及文言台词力求还原历史的细节,但其创作的内核却暴露出当前国产剧的最大困境——在流量与艺术表达的拉锯中迷失方向,难以自拔。
一、改编的失衡:从“底层悲歌”到“轻松剧”的冲突
原著仅用短短万字,便将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困境浓缩为对底层生活艰辛的犀利讽刺。而在剧集版本中,这种紧凑的叙事被拉长成了35集的“大作”,并强行注入偶像剧的滤镜。李善德不再是那个疲于奔命的小吏,而是自带光环的“荔枝战神”,充满戏剧化的英雄气质;胡商团队考察时展现出的“现代甲方做派”,让观众恍若置身职场剧。这种将原本深刻的悲剧内核转化为轻松幽默的元素的改编,犹如在历史的酒坛里加入糖水,看似讨巧,实则摧毁了原著的深刻讽刺与批判精神。
展开剩余65%二、元素过载:一锅乱炖下的“四不像”
《长安的荔枝》试图将权谋、喜剧、公路剧和爱情等多种爆款元素融合在一起,却最终酿成了一场四不像的灾难。岳云鹏饰演的郑平安,本应是权谋的关键人物,但大量无厘头的喜剧段子让他沦为滑稽的小丑;剧中强行加入的两条感情线——“师生暧昧”和“女性对手戏”,不仅对推动剧情毫无帮助,反而让本就松散的故事结构更加支离破碎。创作者一味追求“热点拼接”,使得剧集失去了历史剧应有的厚重感,最终沦为一场悬浮的闹剧。
三、注水无度:35集“荔枝马拉松”的荒诞
开播一半,李善德依然在为运送荔枝而做准备,这种“龟速叙事”与原著一气呵成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剧集的主旨似乎是要展现“大唐浮世绘”,却通过大量冗长的配角支线和无关紧要的对话消耗了观众的耐心。每一个配角都被赋予了复杂的设定,但由于戏份过于分散,他们最终沦为无足轻重的工具人——郑平安的权谋智慧被变成了插科打诨,十七娘的独立人设也变成了为无意义的感情线服务的配角。如此“为注水而注水”的操作,暴露了创作者在野心与能力之间的严重失衡。
四、行业困境:剧集为何沦为“算法产物”
《长安的荔枝》的失败,实质上反映了整个行业创作逻辑的缺陷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、吸引眼球,编剧团队试图将“职场斗争”、“CP炒作”以及“历史正剧”等多个元素强行拼接,却忽略了剧集最重要的核心——“真诚”。近年来,80%的S级古装剧存在类型混杂的问题,而豆瓣评分过及格线的比例却不足30%。当创作者盲目追求流量的公式,借华丽的服化道掩饰剧本的空洞时,最终受害的却是被虚假繁荣蒙蔽的观众。
这场关于“荔枝”的闹剧,撕开了国产剧创作的遮羞布: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国产剧不仅缺少了精美的内涵,更丧失了触及人心的灵魂。当“大数据算法”替代了创作初心,“热点拼接”代替了深度表达时,或许我们将失去那些真正值得被铭记的故事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平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