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失败,负债失业第515天,原创第41篇
这个时代普通人要想成功真的很难,不是说阶级固化或者缺少机会,而是没有家庭的帮助和指引,他大概率要把社会的坑都踩上一遍,才有可能成功。试错成本太高了。
有些坑太大,很多人掉下去无法再爬不起来或者丧失心气了。
一个没有心气的人,人生基本也就认命了。
这也是很多穷人家小孩从小就懂事、学习好,但是自从大学毕业,经过社会几年毒打以后,默默变得沉寂,甘愿成为平庸之辈的原因。
从小父母老师教育他们:一个人只要有骨气,不吹牛,不惹事,努力读书,努力做事,努力上班,就能成功。所以他们也一直坚信,只要足够努力,足够吃苦,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。
但是出到社会一看,全傻眼了。“仁义礼智信,温良恭俭让”这一套在当今社会根本行不通,市场资源分配靠的是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、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。
就比如说做个简单生意——摆地摊,你要奉行“温良恭俭让”,那你只能一直摆在最偏僻最差的位置。
1、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比较晚熟
这不是说他们不懂事,而是心智和认知上的不成熟,而真正开始成熟往往是从30岁开始。
90%的穷孩子在毕业经济独立后,一般会先补偿自己两年,大吃大喝,买各种服饰包包鞋子,买买新款的电子产品,然后把自己一直的烂牙给治了,再过两年再把近视手术一做,然后慢慢开始走进健身房控制体型,紧接着就差不多30岁了。
少时不得之物,终将困其一生。就像有些人小时候只能穿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衣服,长大后喜欢一直买各种新衣服。一辈子都在补偿和养育小时候的自己。
他们到了30岁积蓄基本跟刚出社会时候没有什么区别,一样口袋空空。
因为他们不知道根本不清楚社会运行真相,以为赚钱目的就是用来消费各种产品,取悦自己。
在没有经受人生困境以前,我跟所有穷人家孩子一样想法。
存款有1万块钱,就觉得手上的手机电脑手表已经不香了,得换新款了。
存款有10万块钱,突然觉得小电驴不香了,得换台小车了。身上也需要穿戴点名牌奢侈品彰显身份,普通衣物已经配不上自己气质了。
存款有30万块钱,就开始蠢蠢欲动该买房,又或者做各种投资,开餐饮、开奶茶店、开便利店......
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,当牛做马忙活了十来年积攒的储蓄,一次赔个精光,甚至还为此欠上外债。
从此又回到从前的贫穷的起点,但要命的是,这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。
······
我自己就是这样。
一个广东小山村出来的小镇做题家,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创业,也算是一帆风顺,事业有所小成。
有点存款的时候,就学人买轻奢品,什么LV包,浪琴手表,古驰皮带......
存款有30万时候,就把钱全用来买车;
又有点存款时候,又盯上了买房,一套不够,又再买一套。
身上基本没剩钱。最后当赚钱速度赶不上消费速度的时候,没有现金流只能拆东墙补西墙,窟窿越填越大,负债越来越多。
缺钱时候也想过把值钱东西变卖,但回头一看。
各种奢侈品要么发霉,要么已经烂了。现在丢也不是,修也不是(手表停了拿去修要2340块)。想拿去卖二手,根本就没人要。
车子也基本一样,新车落地打五折,开上几年,基本成了值不了几个钱的代步工具。
房子,高位接盘的房子基本有价无市,没有出手价值,割肉卖掉也还不上欠的银行贷款。
这些高价买来所谓“资产”,当你困难时候想拿来应急变现,基本不可能。也就是说,这些产品在你高价接盘的时候已经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,之后在你手里一文不值。这种所谓的消费享受只不过是一厢情愿,自我安慰罢了。
2、钱最大功能是用来买清闲和自由。
事实上,这个世界上除了食物、水、空气,没有什么产品是你不可或缺的,没有什么产品是你必须拥有的,没有什么产品是能够给你带来持续幸福的。
只有清闲,只有自由,只有想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想去哪儿就去哪儿,对我们来说是最幸福和最长久的一件事。
喝个酒还要考虑明天上不上班,旅个游还要担心领导临时安排任务,这种担忧与不自由会让幸福大打折扣。
查理·芒格说:“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,你将一直工作到死。”
让钱生钱,而不是用时间和体力去换钱,是我们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睡觉还能赚钱的方法。
就算普通人不懂投资,不懂理财,哪怕把钱存银行定期,多一份利息收入也能给你对抗生活多一分底气。
而不是把它用来消费掉。用它去胡吃海塞,然后再花笔钱去健身房维持体型;用它去酒吧宵夜熬夜消费,然后再花钱买各种名贵护肤品回来保养。
赚钱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,赚钱的目的是不再为了赚钱发愁,可以腾出时间来休息或者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。
如果活着每天仅仅是为了生存、工作,那这种生活实在太无趣了。
3、资本最不愿意看到普通人原始积累。
因为你一旦开始攒钱,游戏规则就管不住你了,你随时可以撂挑子不干活,所以必须想尽办法让你消费。
一旦你接受了资本对你的洗脑,那就意味着你接受了一辈子在底层忙碌,永远不能停下来休息。
所以,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,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,不要轻易掉进资本为大部分普通人精心编织的陷阱里。
尤其是年纪越大越要谨慎,人生的试错成本随着年龄会越来越高,掉下去就很难再起来了。
共勉!
配资平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